10月18日,由省委宣傳部等7部門主辦,南京藝術學院承辦的2014中國江蘇文化創意設計高層論壇在南藝舉行。作為首屆江蘇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的一項重要活動,本次論壇吸引了全國著名的文創專家,就當下文化創意設計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草根的嘗試是創意的希望
  許平(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導)
  我今天關註的主題是,來自草根的社會創新以及面向未來的戰略選擇。我把一些小人物的嘗試,看作中國創意的希望。在我國,某些所謂創意產業,在公共資源配置已經非常困難的情況下,以創意產業之名圈下大量生產用地。最新統計表明,國內所謂文化產業園區有80%虧損,產業園區空心化的趨勢正在蔓延,不少創意園區看起來金碧輝煌,但只是漂亮的“玻璃金魚缸”,遮掩了與其生產力脫節的現實,不切實際的GDP承諾延續著高代價低產出的前工業時代財富積累的思路。
  我介紹一個“小人物”的案例:周子書和他的“木房子容器”——針對北京市地下室居住空間的設計介入。北京有170萬左右人口居住在7萬多間地下室空間內。有一批年輕人選取北京望京地區地下室作為他們改造的切入口。他們發現最大的問題是,人們之間的不信任,有沒有可能通過設計,來一點點地改善呢?他們和居民進行了長期的非常艱苦的溝通,建立信任關係,最後,地下室的居民跟他們談到一塊兒去了。他們通過改造地下室環境,使這些地下室居民達到一種平等的生存權利。那麼如何平等?他們創造了一種叫做技能交換的空間,就是每一個人把自己所有的本領拿出來,跟地上居民進行交換,這樣小小的方法引起地上居民和地下居民的廣泛參與,他們的平臺每天吸引了數百人交流,這種交流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技能的學習,更多的是給予地下室居民一種在城市生存下去和實現自己發展的一種資歷、資本和經驗。
  這個案例有兩個最重要的價值:一是,它關註的是中國創新設計的持續發展。這種發展如果能夠拓展到廣闊的社會空間,將是一片無疆的沃土,這一目標才是中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最終希望。二是,這種創意也一定不會限制在設計精英中,不會只限制在玻璃缸一樣的創意園區中,而是存在於更廣泛的草根創意群體中。
  手工藝與工業生產可以並置
  何潔(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導)
  原來的設計師很關註自己的事,但今天的創意設計已經掀起熱潮,可能是看到了它對經濟建設的驅動能力,但是,設計還有另外一面,就是在潛移默化中所起的“軟價值”。
  手工藝產業,曾經面臨大面積的萎縮。在文化產業概念引入中國以後,一些企業積極轉型。這種動因來源於精神消費的增長。新技術推動的信息傳播革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今天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手工藝產業的存在,它的必然性也凸現了出來。
  隨著經濟總量的增加,國民越富裕的國家和地區,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相應越高。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經常有人提出文化是否一體化的問題。村上春樹講了一句話,日本沒有國際性品牌,將來也沒有,日本就是日本的品牌,它就是世界的品牌。我們經常談到我們要跟國際接軌,我們要驅動什麼,對國際有什麼影響,實際上我們自己的品牌就是世界的品牌。我們對於目前的高新技術有一種盲目的崇拜,忽略了技術的負面,技術不能夠完全地解決我們今天存在的問題,我們今天的問題,還要靠我們有一個科學的、健康的價值觀。
  手工藝與工業生產並置的生產方式,可以構建一個完整和諧的社會,一個完整和諧的社會,不同的生產形式是並存的,可能某一種生產形式能代表一個朝代的潮流,但是不代表其他的生產方式在這個時代里沒有生存的位置。我們要積極探索中國手工藝的國際話語權和一條符合國情、富有特色的中國手工藝發展之路。
  設計一定要和產業深度融合
  劉寧(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南昌大學客座教授)
  設計成為主角,設計成為引領的力量,並不是偶然的,是經濟發展到今天所必然的一種過程和里程碑。但有一點,大家都忽視了,那就是設計要跟產業深度融合。我們有沒有站在產業、站在企業的角度上看一下設計究竟是什麼?因此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包括我本人,我們非常堅定地、認真地站在企業角度看設計是什麼。其實,從企業和產業角度來講,設計非常簡單,就是3個層面:產品設計、品牌設計和產業設計。產品設計,就是關註產品本身,更多地關註我們所經常提到的色彩、材料、美學、結構、功能、工藝等等。品牌設計,涉及整個企業的管理,它的佈局、區域、用戶群、品牌內涵,都要通過設計去傳達。所以說,我們一看德國都知道特別經典,一提韓國很時尚,一提北歐很生態,這是誰傳達給你們的?就是設計。什麼叫產業設計呢?我想舉一個例子,手錶,其實大家都知道,每個人都戴手錶,但是你有沒有發現手錶是一個設計引領產業變革的最佳的例子?上世紀70年代之前,瑞士手錶占全世界75%以上的份額,瑞士給手錶一個定義,那就是收藏品,是藝術品,因此,沒有人能和他競爭。直到石英手錶出來之後,定義這是一個計時器,之後是鬧鐘,全部賦予手錶的功能,這個功能讓70年代之後瑞士手錶廠商倒閉50%以上,這個危急關頭,一個銀行家提出手錶的設計理念為什麼不是裝飾品?只要是裝飾品,我們所有人一年可以買幾十塊手錶!再比如說,皮包、腰帶、鞋、衣服,以前叫輕紡,而在新的業態、新的產品的設計之下,就會變成新的文化產業,那就是時尚產業!
  設計師要有企業家的靈魂
  應放天(浙江大學國際設計研究院教授、博導)
  如果設計師不賺錢,設計能成為產業嗎?如果設計成不了產業,我們的設計產業園就種荒草了。設計師有很多解釋,但是設計的靈魂是什麼?兩個字,創新,企業家的靈魂是什麼呢?創新。這兩者根本不搭界,竟然擁有相同的靈魂,也就是說,我的老師教我設計的同時,給我註入了企業家的靈魂,所以今天我們有理由站在這裡討論,我們可不可以成為一個企業家?
  我們知道無印良品、宜家,它們會收設計費嗎?不會!但它們通過新的商業模式賺更多的錢。設計已經到了一個免費的時代,但我們如何去找到我們的商業模式?這是對我們當代設計師的一個巨大挑戰。蘋果公司早上發一個軟件,中午搞一個補丁,晚上又搞一個補丁,不斷試錯。曾經有一個人發明電爐絲,只是研究它的熱傳導率。但是後來有人做成了電爐,然後又有人把這個做成了做飯的爐子,日本人說這個電爐太醜,把它搞得很漂亮,搞了一個賣300塊錢的電飯煲,等中國人模仿的時候,日本人往這個電飯煲裡面塞一個軟件,可以定時,可以熬湯,可以控制米飯的軟硬度,賣2000元錢。因而,創意產業要打通設計、技術、商業以及用戶的技術系統至關重要,要打通設計的產業鏈,實現跨學科的設計融合。
  10分鐘,小米可以賣30多台手機,這是難以想象的。我們南京有蘇寧易購,它能夠打通這個設計與商業的通道,這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南京有很好的文創產業園,我覺得那個地方可以建一個中國最大的無印良品的店,線上線下都可以實現。全國的設計園區有那麼多,但是沒有一家賺錢,這是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
  要讓科學和藝術結合起來
  李北(深圳飛亞達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設計到底是什麼?有很多說法,它是一種職業,一種社會分工,等等。但是我們實踐中對設計的理解是:設計是人類的本性,是人類改造和第二次完善人造物的一種手段。如何理解和認識設計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應該如何做。一切對設計的認識應該是從教育開始的,我們在理解設計或者說在從事設計的時候,要做兩種修煉,提升自己設計的技巧和人文素養,包括專業理念和職業道德,而後一點更加重要。要實現兩個結合,科學和藝術的結合,文化和創意的結合。要做好兩個服務,為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服務,為社會進步和科技經濟發展服務。我從一個工程師的角度談談我的感悟,設計和工程設計的關係,我們在工作實踐中深深體會到這兩個詞是同義和並重的。在一個產品的設計過程中,設計是創新的核心,因為它要創造過去沒有的東西,但是工程設計是保證創新的手段,而且工程設計的要點是要吸取教訓和避免失敗,我要特別強調的是,先進製造在設計實現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實現設計創新的能力。
  我們的設計師需要複合型人才,比如,我們要做材料研究和智能化研究,等等。倫理道德和節能環保、可循環經濟,是未來社會的一個目標。在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我相信,對設計的道德標準一定會重新確立。對設計師的要求,一定要把對高科技的敏感與應用激情,把對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能力等作為考量的重要方面。
  城市設計一定要敬畏歷史
  董衛(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歷史空間是我們所繼承的前人所創造的結果,有一部分成果被繼承下來作為遺產,還有一部分被我們這一代人和每一代人所改造掉。所以,只有那些能夠穿透歷史的東西,真正表明瞭人類共同理想的東西才能稱為遺產。
  我們需要轉變思想,去理解什麼是真正的文化遺產,以及我們如何在發展過程中傳承文化遺產。我們國家的城鎮化率,剛剛過了50%,我們的文化產業,也處在快速上升階段。我們這次競賽的理念,就是希望通過有創意的設計,科學的設計,來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更新我們的城市,使得這個城市不僅能滿足我們當下這代人的需求,也能夠滿足未來的需求。
  由於過去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大拆大建的模式,使我們城鄉的歷史遺產、格局,都沒有了,所以,我們要重塑城鄉文脈,就要通過設計,讓它能夠繼承歷史的東西,這個不是去做仿古,而是通過新的空間塑造,新的功能加入,使得我們的歷史城鎮能夠滿足今天和未來的生活,同時它還保留了歷史的面貌。
  我覺得,歷史城市的這種創新研究,要有一個深厚的研究性基礎,才能夠支持我們的規劃師、建築師去做創新,我們不是在一張白紙上做創新,我們要有很好思考,很好的技術基礎。所以我們的目的就是要形成一種文化的認同,人人都敬畏歷史,不僅僅是古代的歷史,也可能是近現代的,即使是上一代人做的東西,我們去做新的設計的時候,也要去尊重它,而不是一拆了之。這是一種文化的延續,假如沒有這種概念的話,我們的文化是非常蒼白的。
  產業設計要堅持融入的思路
  祁林(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文化創意教研中心主任、副教授)
  我們做任何一個東西要把它規模化,市場化要借助相應的產業鏈,產業鏈的建構是兩個思路,第一個思路是我們很多開發區,喜歡做大而全,在自己可控制的範圍內做一個產業鏈,把什麼都包括進去了,最典型的就是動漫,一個動漫產業園,恨不得既養畫畫的,也養做電腦的,還養做編劇的,這種思路看起來很美好,但是現實比較困難。第二種思路是融入的思路,我看我這個產業是屬於一個非常有前途的產業鏈,這時候我只做產業鏈上的一環,把我這個專業做到最好,然後融入到這個行業當中去。橫店影視城剛剛開始的時候就是租場地,攝製組拍故宮的戲,故宮不讓你拍,我這兒有一個假的,收你租金,但是慢慢做,就發現凡是涉及到拍中國題材的電影和電視劇都要到這裡來,就開始跟法國、英國等國家一系列的影視公司談判,慢慢融入到一個國際化的影視製作的產業鏈當中去,這樣橫店就專門蓋房子,做景觀,其他的不做了,也不用培養導演和攝像,只要把房子蓋好,群眾演員伺候好,賓館酒店服務設施弄好就可以。這時候它的專業可以發揮到極致。
  當代社會是一個分工極其嚴格的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想自己做一個產業鏈是不太可能的。行業的整合和行業鏈的整合需要潤滑劑,文化創意潤滑劑現在非常需要,就是文交所,涉及投資基金和孵化器,這個潤滑劑有時候超越潤滑劑的作用,達到了發動機的作用,讓所有的元素整合更加順暢。本報記者 賈夢雨 整理
  (原標題:文化創意,如何面向生活和社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x98xxkoh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