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註:臺海網海峽導報
  臺海網(微博)10月14日訊據中新社報道, 捷運,是如今臺北大都市貫連南北東西的交通大“動脈”。
  臺北的“捷運”空間,與大陸許多城市深藏地底的“地鐵”有諸多不同。
  走入地下車站,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捷運地圖:棕、紅、橘、黃、綠、藍6條錯綜交叉線路中設102個站,幾乎串聯臺北所有著名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格局四方的銀色車站,被打造成一座座風格迥異、融入文史元素的“藝術館”。
  臺北車站,捷運板南線、淡水線彙集交叉點,接入臺灣高鐵、“普悠瑪”,是全台運量最大的車站,行人熙熙攘攘。車站設有誠品書店以及美味小吃、琳琅百貨,應有盡有。
  在臺北車站,當地人把臺灣文化“地標”——臺北故宮博物院“搬到這裡”:站內公共走廊,獨闢出“袖珍版”博物院,“翠玉白菜”巨幅海報引人註目。
  館院辦過的“乾隆藝術盛宴”真跡展,在站內變為複製品展,但絲毫不影響其藝術表現:或嵌入牆壁、或單列展櫃的玻璃櫥窗中,展陳著白瓷嬰兒枕、青瓷水仙盆、寶石紅釉僧帽壺等複製品。不少路人駐足細賞。
  島式月臺中,矗立著一尊三米高、手拈蓮花的“蓮花持”銅像。“‘手’書寫了地緣歷史與人文,‘穿梭空間’的五指旋動,飛揚搖曳,韻律綿延,在‘生命的流動’中,依歸清凈……”創作者李光裕,在銘牌上這樣解釋銅像內涵。
  忠孝敦化站與相鄰忠孝復興站之間,有寬闊的地道相通。地面之上,即為當地最繁華的“東區”,是年輕人“最愛去之地”。
  走進忠孝敦化站,從東至西,廣場從“第七”標號至“第一”。錯落的紅燈籠吸頂,綠色矮凳點綴著廣場,供人休憩。
  “城四走廊”中展示著臺北建築木雕,從臺北世貿中心、新光摩天大樓等現代“地標”,到“馬英九辦公室”、“公賣局”、龍山寺、北城門等“古早”建築,串起城市發展軌跡。
  中山站、中正紀念堂站、臺北車站、忠孝復興站均設有藝文廊,藝術概念直接融入車站本體。
  在忠孝復興站南、北兩側藝文廊,散髮著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長達數十米的通道牆壁上,密密麻麻掛滿“口足畫家”的畫作。這些畫家不幸失去雙手,用口銜、趾夾彩筆的方式,描繪他們眼中的春、夏、秋、冬。
  搭上白身藍底、“蛇身”逶迤的捷運列車,一路向北,便抵達淡水站。
  淡水曾坐擁全台第一大港,是早年外界進入臺北的門戶,也是西方文明在臺灣北部散播的起點。16世紀荷蘭人掌握西方海權,為防中日貿易路線被西班牙截斷,他們驅逐占領臺灣的西班牙人,重新築城,其古跡留存至今,即“淡水紅毛城”。
  淡水站外觀與紅毛城頗有幾分形似:硃紅色瓦礫磚牆、低矮門樓拱洞、開口圓形窗體……整座車站古樸端莊。一些民間藝人在站內圍攏,安靜地為游人臨摹素描、製作手工藝品。
  進站出站,與藝術相遇、離別;走走停停,洞見奧妙、變遷。臺北捷運102個站,無論身處哪一站,都能找到“對話”城市的小小切口。
  責任編輯:劉強  (原標題:臺北捷運空間:地鐵站里的“藝術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x98xxkoh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